一方面是锂电需求异常旺盛,另一方面是电池成本不断攀升,这也导致国内主流动力电池及材料、新能源整车等企业纷纷加大在锂资源端的布局。
锂电浪潮正奔涌而至。但随之而来让行业困扰的的问题是:大量资本的涌入会不会导致产能过剩?是不是真有如此大的市场需求量?当前动力电池创新的着力点在哪?动力电池“退役”后,回收难题应该如何破解?在近日召开的“2022中国(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
需求量高涨 “锂价”拐点未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分别达76.2万辆和71.4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87.6%和81.7%,市场占有率达28.5%。
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攀升,带动了动力电池行业产能不断扩张。9月,欣旺达发布了两则扩产公告,拟联合东风集团、东风鸿泰,在宜昌市投建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规划产能30GWh,总投资120亿元;同时计划在义乌落地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入约213亿元,总产能约50GWh。同月,宁德时代宣布拟在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投建新的生产基地,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跑马圈地”,但过快的产能扩张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产能过剩的担忧:是不是真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量?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中心总经理周波表示,全球储能的订单开始放量,赛道开启长期的高增长,预计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将达到80GWh,同比增长将达82%。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将达到200GWh。综合预测,2022年全球锂电需求量将达到680GWh,2025年全球锂电需求量将达到1178GWh。
有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锂电池需求量还会持续增长,锂产品价格高涨也暂时看不到拐点。未来几年,锂电池供需紧张很可能是行业发展常态。”
深化协同融合 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冶炼加工和消费大国,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大锂盐生产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朱景兵介绍,2021年我国锂盐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0%和73%,有力支撑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行业一批骨干企业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在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开发锂资源,投资金额超600亿元,有力提升了我国锂电产业链、供应链资源保障能力。国内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显著进步,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目前,发展锂电产业已成为我国推动能源变革、实现双碳目标的加速器。
如何持续推动锂电产业发展?朱景兵给出了建议:一是强化资源保障,优化资源供给。受国内锂资源禀赋欠佳、经济性欠佳因素等制约,我国锂原料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2021年高达65%。因此,应该明确国内资源自给保障的战略底线,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力度,强化找矿突破战略,增强资源储备,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同时强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
二是深入锂电产业链,协同融合,打造高质量共赢的发展体系。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动力电池发货量同比增幅均高达160%左右,正极材料产量增幅同比接近翻番,而原料端的锂盐供应链同比增幅只有53%,产业链下游的需求增速明显快于上游供应增速。阶段性供需错配,导致了锂盐价格的显著上涨。因此,要强化锂电全产业链协同融合,坚持补链、延链、优链和强链,努力打造高质量共赢的发展体系,保障锂电产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三是强化危机意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百年变局叠加世界疫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风险挑战进一步增多,会对产业健康发展带来更多的扰动和冲击,全产业链企业在抢抓发展机遇的同时应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危机意识,提高抵御风险能力,避免重大风险。
迪亚兹也透露,智利政府正筹划在国内建立一个规范和整顿锂矿开采的新制度,促进锂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允许技术转让,使之成为环境友好型产业。在资源开发之外,智利还将注重开发锂技术和产业,比如锂电池等领域。
产学协同攻关 从技术到应用持续发力
新能源汽车带动动力源变革、锂离子动力电池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技术端到应用端都需要发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介绍,锂离子电池目前面临锂等资源严重限制、能量密度接近理论极限、安全事故频发、使用环境受限等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材料、界面、传输、系统四个层次解决关键性科学问题。
“希望产学协同攻关,解决关键性科学问题,突破技术瓶颈,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尽早突破技术瓶颈,促进产业发展。” 孙世刚说道。
不少企业已经针对上述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深圳中兴新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辉介绍,近年来,公司围绕动力电池安全性、续航里程、轻量化、低成本方面进行隔膜的开发工作。“当前,公司正加大五化一体技术的研发,以此来实现隔膜降本。”
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夏保佳博士介绍,瑞浦兰钧开发的高镍材料制备和多单晶混合,与磷酸锰铁锂混合的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电池安全性。
专业的锂电池设备供应商深圳市赢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寻求技术突破。该公司总裁许毅透露,赢合科技积极探索设备“智”造升级,推出实时检测系统和极简组装线,同时建立仿真实验室助力技术快速革新。在管理方面,引进数字化管理系统和专业团队,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快速解决问题。
缓解原材料供应紧张 回收市场可期
锂资源供不应求,加快动力电池回收也成为缓解原材料短缺的重要方式之一,吸引了众多企业布局。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超过7万家。2022年1月份至9月底,新注册3.1万余家。
深圳泰力废旧电池回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张永祥表示,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需求猛增,按照私家车动力电池使用年限5—9年,出租车和网约车等运营车辆使用年限为2—5年来算,动力电池行业将迎来报废增长高峰期。此外,目前,全球金属锂储量为1600万吨,折合碳酸锂当量约为8500万吨,按照2017年度全球锂资源产量为23.54万吨计算(同比增长21.5%),静态使用寿命为361年;假设未来碳酸锂产量年均复合增速为20%,计算出全球锂资源可使用54年。所以,无论从环保还是资源利用角度,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是必然选择。
实现废旧电池回收,技术是必须要过的一道“关卡”。据了解,目前行业内比较认可的、相对成熟的回收技术路线是物理法、湿法、火法三种回收技术路线。北京赛德美资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小勇介绍,湿法冶金工艺的成熟度很高,贵金属纯度高,可很好地实现“贵金属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但由于其综合生产成本高、环保适应性较差等原因,其又存在一定发展局限性。物理法回收工艺具有环保适应性强、落地选址不受限、综合回收运营成本低等优势,但当前也存在修复材料批次差异、降级应用等需进一步提升点。
“可以说,湿法冶金和物理法各有优势和不可或缺性,未来,二者必将优势互补、齐头并进,并将完全可能通过合作实现回收效益和应用场景的最大化。”赵小勇说道。
“现在动力电池回收是一个‘风口’,但行业要实现长久良性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技术水平,还要尽快完善市场法规标准,引导行业有序规范发展。”有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标签: